- 機構級別:普通會員
- 信用等級:
資料認證
未通過身份證認證
未通過營業執照認證
- 瀏覽人次:
次
- 加盟時間:2020年12月28日
我國智能制造該怎樣迎接5G時代的到來
工業互聯網為5G帶來了十分廣闊的應用空間,諸如遠程操控、大數據共享、無人工廠等。而只有5G+工業互聯網,能夠使工業互聯網落到實地,通過賦能工業互聯網,使其能真真正正的投入應用中,變革原有的制造生產模式,推動制造業轉型高質量發展。
“十四五”時期,面向5G時代我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國內外環境發生了復雜變化,既面臨著新一輪技術變革和產業變革的機遇,也面臨國際格局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國內實體經濟之大變革的挑戰。
5G在我國制造業中廣泛應用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主要包括:
5G建設成本高,智能制造落地資本需求大。一方面,當前5G建設成本高、周期長。據工信部專家測算,單從基站建設角度看,5G投資大約是4G的1.5倍,全國總體投資規模將達到1.2萬億元,投資周期超過8年。另一方面,近年我國仍處于4G網絡的建設期,雙網雙重成本投入大。同時,5G落地應用的風險尚難以準確預估和防范,大規模和廣泛落地應用的成本和效益的匹配也尚不明確,影響了現有資本市場和企業組織對5G在我國制造業大規模廣泛應用的預期和研判。
二是5G標準碎片化,行業內部5G應用差距大。當前世界各國對5G在工業物聯網、5G終端能力等涉及5G在制造業廣泛應用的標準仍處于研究和試驗階段,不同國家、不同制造業企業5G應用或是采用不同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企業標準等多種不同標準,又或者沒有標準,技術設備的選擇無長期戰略規劃,制造業智能化、數字化轉型缺乏基于5G的工業無線技術標準。
三是行業間壁壘高,5G跨界融合不充分、不均衡。其中,運營商、設備商、制造業企業間的行業壁壘仍然較高,尤其是我國運營商和設備商對制造業的行業特性與專業壁壘尚無明確把握及突破。
四是5G人才需求猛增,應用人才供給增長滯后。與迅速增加的5G人才需求動勢相比,我國5G應用人才供給增長相對滯后,尤其是5G人才的“選、用、育、留”管理制度和機制保障尚不成熟,這主要是由于我國5G人才培養落后于產業發展步伐、人才引進長效激勵機制不足、人才使用理念存在偏差等原因導致,進而大幅提高了5G與制造業的對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