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機構級別:普通會員
- 信用等級:
資料認證
未通過身份證認證
未通過營業執照認證
- 瀏覽人次:
次
- 加盟時間:2020年12月28日
智能制造步入萬億時代,如何打造產業升級中國路徑
在需求與政策的雙輪驅動下,中國的智能制造產業已經邁入“萬億時代”。9月26日,在中德CPS與智能制造論壇上,中國電子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徐曉蘭表示,中國的智能制造產業已初具規模,據有關機構測算,智能制造產業銷售收入已從2010年的3000億元,提高到去年的1萬億元。
此外,她表示,智能制造的專業園區建設也如火如荼,“已建成和擬建的3D打印、機器人、無人機、數控機床、智能裝備等智能制造產業園區,總量預計已有百家。”
然而,喜憂并存。中國的智能制造仍然處于初級階段,此間中國的智能制造產業面臨的技術創新能力薄弱,產業規模小,企業小、散、弱等問題亟待解決。
和德美不同,中國發展智能制造必須解決布局工業4.0、推廣工業3.0、補課工業2.0并聯推進的問題,不少中小企業對“智能制造從何做起”甚為迷茫。業內人士從數字化研發設計、制造設備數控化、智能控制、制造服務規程等五個切入點提出了智能制造的“中國路徑”。而在智能制造的腳步具體落地時,仍需上下求索乃至試錯。
智能制造規模已達萬億
中投顧問在《2016-2020年中國智能制造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下稱報告)中指出,2015年我國智能制造產值在1萬億左右,2020年有望超過3萬億元人民幣,年復合增長率約20%。
不過,中國的智能制造產業尚處于初級發展期。報告指出,大部分中國企業處于研發階段,僅16%的企業進入智能制造應用階段;從智能制造的經濟效益來看,52%的企業智能制造收入貢獻率低于10%,60%的企業其智能制造利潤貢獻率低于10%。智能制造水平較低,意味著后續發展潛力的巨大。
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委會近日發布的《中國制造2025藍皮書(2016)》也指出,我國智能制造行業還存在著技術創新能力薄弱,產業規模小,產業組織結構小、散、弱,缺乏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骨干企業等問題。“產業基礎非常薄弱,高檔和特種傳感器、智能儀器儀表、自動控制系統、高檔數控系統、機器人市場份額不到5%。”藍皮書稱。
不過,智能制造產業發展有著強勁的市場動力。隨著人力成本大幅上升,而自動化生產線成本大幅下降,使得企業在擴產時,優先選擇自動化程度較高的生產線。
徐曉蘭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這種需求固然推動了智能制造的發展,但她強調,一些地方大躍進式地推進“機器換人”,認為這就是智能制造,這是片面化、簡單化理解智能制造。在她看來,智能制造范圍要更為廣泛,是將信息技術、網絡技術和智能技術應用于設計、制造、管理和服務等工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從而產生的一種新的工業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