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機構級別:普通會員
- 信用等級:
資料認證
未通過身份證認證
未通過營業執照認證
- 瀏覽人次:
次
- 加盟時間:2020年12月28日
從“制造”到“智造” 專家熱議產業升級之路
在中國經濟“新常態”背景下,隨著“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穩步推進,如何通過產業升級帶動經濟新一輪增長,并從產業鏈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無疑是中國實業界密切關注的話題。
10月14日,專家學者、行業精英及政府官員在2016中國智造業年會上圍繞“升級制造智連未來”進行了探討。專家認為,從當前面臨的競爭來看,中國制造業面臨著“前后夾擊”的挑戰,歸根到底還是綜合創新能力不夠強。
何為“智造”
隨著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中國已當之無愧地成為世界上的制造大國之一。國務院去年印發《中國制造2025》,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行動綱領,清晰地表明,中國要用三個十年完成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的轉變。
制造強國的特征之一就是產品的附加值更高,“智造”成為關鍵詞之一。什么是“中國智造”?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趙昌文認為,“中國智造”不僅代表著工業化和信息化的融合、產業的轉型升級,還意味著從價值鏈的中低端逐步邁向中高端,意味著產品質量和效益的不斷提高,從而進一步提升中國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
他指出,中國智造可以看作更加個性化、差異化的產品設計,更加智能化、數字化的生產過程,更加高效率、低成本的制造與服務的一體化,更加精細化、科學化的企業管理以及意味著更加一體化、全球化的標準體系。
趙昌文強調,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伴隨著中國整體經濟的發展,制造業部門已經很好地實現了工業化快速推進階段的歷史使命。如何抓住新一輪產業革命和技術變革的機遇,全面推進制造業部門的創新成為中國制造的新考題。
本次年會主辦方《21世紀經濟報道》聯合專家調研團隊共同發布的《中國智造業競爭力報告》也顯示,目前,我國智能制造走了不到30%的路程,到2025年,我國智能制造將能夠走過超過50%的路程,2035年預計能夠走過70%的路程。
暨南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金山表示,制造業的核心在于“怎樣生產”,即智能制造的產業鏈分布特征。上述報告顯示,未來全產業鏈競爭將成為一種趨勢,而“波浪曲線”將取代“微笑曲線”,因為通過智能制造系統(IMS)能做到分布式的系統生產。目前來說,我國還亟須智能制造系統提供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