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機構級別:普通會員
- 信用等級:
資料認證
未通過身份證認證
未通過營業執照認證
- 瀏覽人次:
次
- 加盟時間:2021年01月29日
貨幣政策努力服務實體經濟
2022年以來,人民銀行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部署,加大穩健的貨幣政策實施力度,發揮貨幣政策工具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主動應對,努力服務實體經濟,穩住經濟大盤。7月13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人民銀行新聞發言人、**統計司司長阮健弘介紹,2022年上半年,我國流動性合理充裕,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力度較大,信貸結構優化,企業的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量和效率有所提升。一是流動性合理充裕,金融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加大。上半年,人民銀行降低準備金率0.25個百分點,上繳結存利潤9000億元,合理增加流動性供給,金融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的信貸支持力度。二是信貸結構持續優化。人民銀行充分發揮結構性貨幣政策的精準導向作用,推出多項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加大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力度,支持中小微企業穩定就業,不斷強化對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三是企業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上半年,人民銀行持續優化中央銀行政策利率體系,加強存款利率監管,著力穩定銀行負債成本。
阮健弘強調,下一步,人民銀行將認真貫徹黨中央“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指示精神,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適時靈活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更好發揮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我國經濟已經呈現明顯的復蘇勢頭
2022年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風險挑戰明顯增多,不過我國經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隨著國內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穩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加快落地生效,我國經濟已經呈現明顯的復蘇勢頭,這也為未來保持合理的宏觀杠桿率水平創造了條件。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司長鄒瀾認為,2022年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和俄烏沖突等超預期因素影響,我國經濟面臨一定下行壓力,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成為穩定宏觀經濟的重要手段。根據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6月份人民銀行已經調增開發性政策性銀行信貸額度,加大對長期有用、短期可行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貸款支持力度,但目前來看,項目資本金到位困難成為制約項目建設和貸款投放的重要因素之一。
6月2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支持重大項目建設的舉措。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金融委工作要求,人民銀行支持國家開發銀行、農業發展銀行分別設立金融工具,規模共3000億元。鄒瀾表示,金融工具的具體用途:一是補充投資重大項目資本金,不超過全部資本金的50%;二是對于短期內專項債券作為資本金無法到位的可以為專項債券搭橋。對于遲早要干的項目,通過金融工具的支持,能夠快速精準打通資本金無法到位造成的堵點,推動項目盡早開工,盡快形成實物工作量,助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
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按照市場化原則投資,依法合規自主決策、自負盈虧、自擔風險,保本微利,只做財務投資行使相應股東權利,不參與項目實際建設運營,并按照市場化原則確定退出方式。鄒瀾認為,投資項目既要有較強的社會效益,也要有一定的經濟可行性,重點投向三類項目:一是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明確的五大基礎設施重點領域,二是重大科技創新等領域,三是其他可由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投資的項目。
我國宏觀政策有力、有度、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