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檔案
- 機構級別:普通會員
- 信用等級:
資料認證
未通過身份證認證
未通過營業執照認證
- 瀏覽人次:
次
- 加盟時間:2021年01月29日
商家資訊
沈烈初:中國裝備制造業的“短板”在哪里?
發布者:taifeng1 發布時間:2022-10-17 來源:taifeng1
沈烈初
二、為什么眾多的“隱形冠軍”出現在德、日,以及瑞士等西方發達國家呢?現在中國議論“隱形冠軍”的中小型制造企業非常熱鬧,也引起了政府的重視,如工信部每年評定“單項冠軍”企業,并公布之。所謂“隱形者”,都處在產業鏈的上游,即“三基(核心)”。用戶僅注意整機產品的性能優劣與品牌,因為機械產品是由千百種零部件組成的,如果其中一種關鍵零部件的關鍵工序出了毛病,就可能使整機受到極大影響,甚至機毀人亡的慘劇。因此,產品的競爭實際上是產業鏈的競爭,在某一定意義上就應該是“三基(核心)”競爭。“三基(核心)”企業大部分是中小型企業,很多是從家族或合伙人經過幾代人的努力而發展起來的,其特點為有穩定的接班人、有穩定的技術團隊、有一批穩定的、高技能的工匠、有嚴格的學徒制度等特點的中小型企業,這些機械產品與大多數消費類電子產品是不一樣的,需要長期經驗,特別是Know-how的積累。很多Know-how在人們的腦子里與手藝上,其特點是:務實+傳承+創新。根據日本2015年統計,超過150年壽命的企業有21666家,再根據《智慧中國》2019年Z1期登載作者王洛高先生撰寫的“在德國,有837家壽命超過200年的企業”。這說明這些企業經過了工業1.0、工業2.0、工業3.0的市場機制優勝劣汰,屹立到現在,一定有獨特的經營觀念與體制機制,有獨特的技術上的“殺手锏”與Know-how,有獨特的比較優勢,因此這些企業在迎接工業4.0時代的到來,大多能適應全球技術經濟的變化而雄居產業鏈的高端。這些企業的又一特點,是不盲目做大,而在新技術革命到來之時,更慎重地從技術經濟層面及比較優勢層面來思考,有目的選擇性地應用。其中,德國不少家族式企業轉變為由基金會領導的民營企業,如生產光柵及數控系統的Dr.Heidenheim公司,又如生產分析儀器的Sick公司。筆者在十多年以前曾爬上大連旅順口黃渤海交界處的燈塔上,見到1892年西門子生產的電機(經過了多次大修),還在運行(據說去德國西門子企業還可以找到其檔案)。所以西門子能活到現在成為大型的電力、電子企業就不足為奇。另外,筆者在德國學習時聽到很多故事,其中一個是在1929年世界金融危機時,著名光學儀器生產廠蔡司公司,與其他企業一樣,大量裁員,但一些著名的技師與工匠,很多是幾代手藝的傳承人,都保留了下來。這就是蔡司Know-how的傳承者,反思,我國70年來如何對待那些擁有精湛技能的人員呢?筆者已是86歲耄耋之年,感觸更深,“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技不壓身,不要做“井底之蛙”只看見眼前利益,忘了人是第一生產力要素。三、中國有沒有“明白”人?
二、為什么眾多的“隱形冠軍”出現在德、日,以及瑞士等西方發達國家呢?現在中國議論“隱形冠軍”的中小型制造企業非常熱鬧,也引起了政府的重視,如工信部每年評定“單項冠軍”企業,并公布之。所謂“隱形者”,都處在產業鏈的上游,即“三基(核心)”。用戶僅注意整機產品的性能優劣與品牌,因為機械產品是由千百種零部件組成的,如果其中一種關鍵零部件的關鍵工序出了毛病,就可能使整機受到極大影響,甚至機毀人亡的慘劇。因此,產品的競爭實際上是產業鏈的競爭,在某一定意義上就應該是“三基(核心)”競爭。“三基(核心)”企業大部分是中小型企業,很多是從家族或合伙人經過幾代人的努力而發展起來的,其特點為有穩定的接班人、有穩定的技術團隊、有一批穩定的、高技能的工匠、有嚴格的學徒制度等特點的中小型企業,這些機械產品與大多數消費類電子產品是不一樣的,需要長期經驗,特別是Know-how的積累。很多Know-how在人們的腦子里與手藝上,其特點是:務實+傳承+創新。根據日本2015年統計,超過150年壽命的企業有21666家,再根據《智慧中國》2019年Z1期登載作者王洛高先生撰寫的“在德國,有837家壽命超過200年的企業”。這說明這些企業經過了工業1.0、工業2.0、工業3.0的市場機制優勝劣汰,屹立到現在,一定有獨特的經營觀念與體制機制,有獨特的技術上的“殺手锏”與Know-how,有獨特的比較優勢,因此這些企業在迎接工業4.0時代的到來,大多能適應全球技術經濟的變化而雄居產業鏈的高端。這些企業的又一特點,是不盲目做大,而在新技術革命到來之時,更慎重地從技術經濟層面及比較優勢層面來思考,有目的選擇性地應用。其中,德國不少家族式企業轉變為由基金會領導的民營企業,如生產光柵及數控系統的Dr.Heidenheim公司,又如生產分析儀器的Sick公司。筆者在十多年以前曾爬上大連旅順口黃渤海交界處的燈塔上,見到1892年西門子生產的電機(經過了多次大修),還在運行(據說去德國西門子企業還可以找到其檔案)。所以西門子能活到現在成為大型的電力、電子企業就不足為奇。另外,筆者在德國學習時聽到很多故事,其中一個是在1929年世界金融危機時,著名光學儀器生產廠蔡司公司,與其他企業一樣,大量裁員,但一些著名的技師與工匠,很多是幾代手藝的傳承人,都保留了下來。這就是蔡司Know-how的傳承者,反思,我國70年來如何對待那些擁有精湛技能的人員呢?筆者已是86歲耄耋之年,感觸更深,“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技不壓身,不要做“井底之蛙”只看見眼前利益,忘了人是第一生產力要素。三、中國有沒有“明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