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機構級別:普通會員
- 信用等級:
資料認證
未通過身份證認證
未通過營業執照認證
- 瀏覽人次:
次
- 加盟時間:2021年01月29日
回歸智能制造初心 貫徹落實《中國制造2025》
智能制造是制造業未來的重大趨勢和核心內容,是中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搶占新一輪產業競爭制高點的戰略選擇,是推進《中國制造2025》、加速制造業轉型升級由大到強的主攻方向。
微觀技術上,智能制造能帶來兩升三降,即生產效率和能源利用率提升,運營成本和產品不良品率降低,以及產品研制周期的縮短。說得直白一點,企業或許更關心智能制造能帶來多少價值、提高多少效益。
8月18日,為貫徹落實《中國制造2025》,推進制造強國建設,工信部、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和財政部四大部委聯合編制并發布了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工業強基、智能制造、綠色制造和高端裝備創新5大工程實施指南。這是《中國制造2025》的首批配套文件。其中,針對智能制造主要表述為數字化 智能化;路徑突破,重點聚焦五三五十
為突破制造業轉型升級,智能制造工程提出了兩階段目標:十三五期間基本實現數字化改造,有條件的啟動智能化轉型,十四五期間逐步實現智能化(工業互聯網 核心軟件 核心智能裝備)。重點任務聚焦于五三五十,即攻克五類核心裝備、夯實三大智能制造基礎、推廣五種新模式、推進十大領域智能制造系統集成應用。具體目標是:關鍵技術裝備國內市場滿足率超過50%,智能制造核心軟件國內市場滿足率超過30%,關鍵工序數控化率超過50%,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到72%。
除上述工程實施指南外,在8月8日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中智能制造行業也成為重點任務之一。其中,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列入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而智能裝備與先進工藝、智能機器人、制造基礎技術與關鍵部件等先進制造技術也被列入重點發展范圍。
當前,中國制造可謂機械化、電氣化、自動化、信息化并存,精益生產作為智能制造的基礎還遠未普及,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企業面臨的情況千差萬別。如果將智能制造領會為引進設備、智能集成,核心技術和關鍵設備嚴重或全部依賴進口,企業只在總體上進行系統集成優化,具備了一定的知識產權但不可控不可持續,更無法復制推廣。顯然,這不是國家發展智能制造的本意或初衷。
與此同時,更多的企業不敢、不愿、不想、不會推進智能制造。
不敢,是因為無力承擔。智能制造確實存在基礎設備投入貴、維護保養費用高、技術人才缺的現象,如LCD陣列曝光機每臺就近億元且被尼康和佳能壟斷,科研人員、高技能工人、設備維修等方面的綜合成本支出也高,財務壓力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