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機構級別:普通會員
- 信用等級:
資料認證
未通過身份證認證
未通過營業執照認證
- 瀏覽人次:
次
- 加盟時間:2021年01月29日
六大問題待解 智能制造注入工業新動能
“制造業是各類資源要素最集中的領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戰場。”在9月22日召開的《中國制造2025》高峰論壇上,工業和信息化部軍民結合推進司副司長周少清表示,當前,我國制造業發展面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主要表現在結構和供給側方面。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加快我國制造強國建設的必然要求。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專家委名譽主任、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委員朱森第表示,供給側的問題多半與制造業有關,供給側改革為制造業發展營造了更好的空間。
加快制造強國建設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加快我國制造強國建設的必然要求。”周少清指出,當前,我國制造業發展面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主要表現在結構和供給側方面。新一輪產業變革,重心在供給方,實質就是通過制造模式和發展方式的轉變,進一步提高供給對需求的靈活性和適應性,強化創新的引領作用,通過優化要素的配置,來優化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益,加快形成新的增長動力,推動制造業邁向新高端,實現制造業由大變強的歷史性跨越。
當前我國制造業存在六大主要問題: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經濟效率增速過緩,質量基礎相對薄弱,資源利用效率偏低,行業信息化水平不高。“目前制造業發展空間、環境都有待改善。而供給側改革為制造業發展營造了更好的空間。”朱森第表示。
改善這六個方面需要從哪里著手?朱森第表示,經過研究,我國制造業發展要從提高效率和質量入手,著力自主創新,優化產業結構,實現規模與效益的雙優,進而滿足各方面需求。
基于當前中國經濟的“L型”走勢判斷,中國制造業必須擯棄原有發展模式與思維定式,樹立新的發展理念,從創新、融合、綠色、服務中尋求新的發展。朱森第告訴記者,從供給側看,基于制造業有效需求、有效供給均不足,因此一定要提質增效,轉型升級,逐步進入制造強國前列。這也是《中國制造2025》描述的前景。
朱森第強調,《中國制造2025》力推供給側改革,要調結構、推創新、促融合、育人才、抓改革、創條件。一是著力化解過剩產能和處置僵尸企業,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二是補給創新能力、質量品牌和工業基礎短板,擴大有效和中端供給。三是有效降低企業綜合成本,釋放微觀主體發展活力。四是推進制造業和互聯網深度融合,化解供需結構錯配矛盾。
2016年是“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中國制造2025》全面實施之年。四川省政協副主席陳放在論壇上指出,四川省作為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綿陽作為中國惟一科技城,正在加大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和引進力度,以推動制造業持續健康發展。四川省要發揮裝備制造業在工業強省中的重要作用,更要進一步提升裝備制造在全球制造業價值鏈中的地位,推動四川省制造業持續健康發展。據介紹,四川省委、省政府日前聯合印發了《四川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總體方案》,明確了四川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總體要求、總體目標、實施路徑和配套政策,將以“三去一降一補”、“一提一創一培”為抓手,推動提高供給側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持續增強創新發展動力,促進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