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檔案
- 機構級別:普通會員
- 信用等級:
資料認證
未通過身份證認證
未通過營業執照認證
- 瀏覽人次:
次
- 加盟時間:2021年01月29日
商家資訊
李毅中:做好補短板加法提升供給效能
發布者:taifeng1 發布時間:2022-11-07 來源:taifeng1
“我們正處在‘舊力漸弱、新力將生’的轉換期。什么是新動能?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做出了科學的解釋。新動能既來自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成長壯大,也來自于傳統動能的改造提升,兩者必須同時發力。”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李毅中強調。
在日前召開的2017中國經濟新動能發展年會上,李毅中做題為“改造存量、做優增量、提升供給效能”的主旨演講時強調,工業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戰場,既要積極培育、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促進新動能加快增長,又要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修復增添新動能,著力打造經濟雙引擎。
通過技術改造內生新動力
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新形勢、新常態下的主動選擇,李毅中指出,緩解經濟重大結構性失衡,要從供給側改革抓起。當前我國經濟面臨的突出矛盾和深層問題,根源是重大結構性失衡。如實體經濟低端產品供大于求,中高端產品供不應求,部分行業產能嚴重過剩。由于各種原因導致資金、資源“脫實向虛”,工業存在被空心化的現象。重大結構性失衡導致經濟循環不暢,如果簡單采取擴大需求反而可能會加劇產能過剩,抬高杠桿率和企業成本,加劇失衡。而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除過剩的無效供給,創造適應新需求的有效供給,實現供求關系新的動態平衡。
通過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增加有效供給,改善結構、創造需求、拉動消費,增強供給的綜合實力是新形勢、新常態下的必然選擇。李毅中強調,工業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戰場。要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邁入先進制造。我國規上工業企業總資產已超過100萬億元。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長期積淀的結構性矛盾在下行壓力下更為凸顯,困難加劇,動力減弱,要通過技術改造轉型升級、煥發生機,內生新動力。
技術改造是內涵為主的發展方式,技術新、投資省、工期短、見效快、效益好,國內外都有成熟經驗。工信部統計的2009~2015年全國技術改造數據顯示,中央財政每投入1億元,可帶動企業、地方、銀行等社會投資20億元,改造項目投用后新增產值30億元,利潤3.1億元。加快技術改造,需要企業、政府、社會共同努力。企業要在以往的基礎上,用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提升技術改造新水準,打造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用信息化重塑業務流程和組織構架,創新生產營銷的新機制、新方式,提高資產盈利能力。政府部門要切實把確定的支持政策,如加大財政支持、加速企業折舊、用好先進制造產業投資基金等落實到企業。
要積極培育、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促進新動能加快增長。近兩年,我國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增幅比工業增加值增幅始終高約5個百分點,投資增幅比工業投資增幅高出8~10個百分點;但高技術產業目前占工業增加值只有12.3%,新產業的增長不足以彌補傳統產業的衰減。李毅中強調,加快發展新興產業,要注重總結經驗。首先,必須著重于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的創新研發,尤其要重視成果轉化和產業化。二要合理規劃,各地要從資源、環境、市場和產業基礎出發,選準優勢產業、主導產業,尤其注重差別化發展。三要依托現有的工業體系,為新興產業提供技術、裝備、人才、品牌和市場。四要注重生產**業的配套支撐,構建完善的供應鏈和銷售網。
補短板需防止變相盲目擴能
“中央提出‘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供給側改革攻堅的五大任務,切中了要害、抓住了實質。”李毅中指出,在五大任務中,淘汰落后、化解過剩,要總結經驗教訓。多年來這項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來之不易。但就全國來講,成效并不盡如人意,原因之一是認識不盡統一。他強調,去產能要堅持不懈,抓住重點難點,鋼鐵、煤炭是重中之重。要運用法律、經濟、技術手段,嚴格節能、環保、質量、安全等技術標準,對嚴重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產品無銷路、危及安全、資源枯竭的企業限期整改,整改無望或整改不合格的要退出市場。對于資不抵債、甚至依賴貸款補貼過日子的僵尸企業要下決心清出市場。2016年我們超額完成了鋼鐵、煤炭去產能的年度任務,要總結經驗和不足,改進調控辦法。去產能任務艱巨,必須堅持不懈。
在日前召開的2017中國經濟新動能發展年會上,李毅中做題為“改造存量、做優增量、提升供給效能”的主旨演講時強調,工業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戰場,既要積極培育、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促進新動能加快增長,又要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修復增添新動能,著力打造經濟雙引擎。
通過技術改造內生新動力
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新形勢、新常態下的主動選擇,李毅中指出,緩解經濟重大結構性失衡,要從供給側改革抓起。當前我國經濟面臨的突出矛盾和深層問題,根源是重大結構性失衡。如實體經濟低端產品供大于求,中高端產品供不應求,部分行業產能嚴重過剩。由于各種原因導致資金、資源“脫實向虛”,工業存在被空心化的現象。重大結構性失衡導致經濟循環不暢,如果簡單采取擴大需求反而可能會加劇產能過剩,抬高杠桿率和企業成本,加劇失衡。而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除過剩的無效供給,創造適應新需求的有效供給,實現供求關系新的動態平衡。
通過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增加有效供給,改善結構、創造需求、拉動消費,增強供給的綜合實力是新形勢、新常態下的必然選擇。李毅中強調,工業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戰場。要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邁入先進制造。我國規上工業企業總資產已超過100萬億元。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長期積淀的結構性矛盾在下行壓力下更為凸顯,困難加劇,動力減弱,要通過技術改造轉型升級、煥發生機,內生新動力。
技術改造是內涵為主的發展方式,技術新、投資省、工期短、見效快、效益好,國內外都有成熟經驗。工信部統計的2009~2015年全國技術改造數據顯示,中央財政每投入1億元,可帶動企業、地方、銀行等社會投資20億元,改造項目投用后新增產值30億元,利潤3.1億元。加快技術改造,需要企業、政府、社會共同努力。企業要在以往的基礎上,用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提升技術改造新水準,打造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用信息化重塑業務流程和組織構架,創新生產營銷的新機制、新方式,提高資產盈利能力。政府部門要切實把確定的支持政策,如加大財政支持、加速企業折舊、用好先進制造產業投資基金等落實到企業。
要積極培育、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促進新動能加快增長。近兩年,我國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增幅比工業增加值增幅始終高約5個百分點,投資增幅比工業投資增幅高出8~10個百分點;但高技術產業目前占工業增加值只有12.3%,新產業的增長不足以彌補傳統產業的衰減。李毅中強調,加快發展新興產業,要注重總結經驗。首先,必須著重于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的創新研發,尤其要重視成果轉化和產業化。二要合理規劃,各地要從資源、環境、市場和產業基礎出發,選準優勢產業、主導產業,尤其注重差別化發展。三要依托現有的工業體系,為新興產業提供技術、裝備、人才、品牌和市場。四要注重生產**業的配套支撐,構建完善的供應鏈和銷售網。
補短板需防止變相盲目擴能
“中央提出‘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供給側改革攻堅的五大任務,切中了要害、抓住了實質。”李毅中指出,在五大任務中,淘汰落后、化解過剩,要總結經驗教訓。多年來這項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來之不易。但就全國來講,成效并不盡如人意,原因之一是認識不盡統一。他強調,去產能要堅持不懈,抓住重點難點,鋼鐵、煤炭是重中之重。要運用法律、經濟、技術手段,嚴格節能、環保、質量、安全等技術標準,對嚴重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產品無銷路、危及安全、資源枯竭的企業限期整改,整改無望或整改不合格的要退出市場。對于資不抵債、甚至依賴貸款補貼過日子的僵尸企業要下決心清出市場。2016年我們超額完成了鋼鐵、煤炭去產能的年度任務,要總結經驗和不足,改進調控辦法。去產能任務艱巨,必須堅持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