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機構級別:普通會員
- 信用等級:
資料認證
未通過身份證認證
未通過營業執照認證
- 瀏覽人次:
次
- 加盟時間:2021年01月29日
宏觀政策實施跨周期調節 穩增長和防風險統籌推進
作為我國宏觀調控的關鍵詞,逆周期調節發揮了積極作用,尤其是疫情期間,赤字率提升、特別國債的發行以及專項債額度的大幅提高,多種舉措的實施有效對沖了經濟下行壓力。
后疫情時代,基于對經濟發展形勢的研判,逆周期力量將逐漸趨緩。在此基礎上,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提出宏觀政策跨周期調節的要求。
在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看來,與逆周期調節相比,跨周期調節更側重對經濟發展的中長期優化,跨周期調節的啟用,主要解決的是經濟發展中出現的短期周期性與中長期結構性方面的問題。
劉尚希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跨周期調節更加注重穩增長和防風險的統籌推進,其目的有利于進一步提升經濟增長潛力和內生動力。
新基建結構調整
在“雙循環”戰略推進下,“十四五”規劃提出了“構建系統完備、高效實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這與“十三五”提出的“安全高效、智能綠色、互聯互通”要求相比有很大的提高。
這種變化使2021年基建的關注點在結構上發生了變化。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王宏利介紹,按照“十四五”規劃提出的新發展目標要求,預計今年電力、鐵路、公路等領域的投資增速會有所下行,而代表新基建方向的智能交通基礎設施、智慧能源基礎設施,以及以綠色經濟為內容的充電樁、光伏等產業則會有所上升。
他判斷,未來五年投資政策的轉變,對地方政府來說,發展任務仍然很重,因此地方政府的實施路徑也會有較大變化。
事實上,從今年前三季度的數據看,新基建和傳統基建的投資規模已發生變化。其中一個顯著變化就是專項債發行進度放緩,盡管政策有優化債券結構、防范債務風險的考量因素,但不排除政策開始向新基建領域傾斜的探索。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1~7月,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4.6%,比1~6月份回落1.5個百分點。此外,1~7月,基礎設施相關支出占總財政支出的比例為22.4%,較2020年同期下降1.9個百分點。截至2021年7月末,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發行13546億元,發行進度僅為全年規模的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