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檔案
- 機構級別:普通會員
- 信用等級:
資料認證
未通過身份證認證
未通過營業執照認證
- 瀏覽人次:
次
- 加盟時間:2021年01月31日
商家資訊
沈烈初:中國裝備制造業的“短板”在哪里?
發布者:sdtf123 發布時間:2022-06-28 來源:sdtf123
原國家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國務院機電產品進出口辦公室主任、九屆全國政協委員中美貿易斗爭是中美兩大國處在世界第一、第二大經濟體結構性矛盾表現形式之一,同時還表現在政治、軍事、外交、金融、科技、文化教育、意識形態等各個領域之間的激烈爭斗。新中國走過70年的歷程,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取得的偉大成果,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開啟強起來的征程,人均GDP接近1萬美元,2021年全國完成脫貧攻堅目標后,即將向中等發達國家邁進,但因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特點,國家仍定位在新興發展中國家的行列。但一些國人陶醉在巨大成就時,美國對中國發起貿易戰,對高技術產品全面禁運(歐美一些發達國家也跟進),打壓中國有成就有實力的企業,把數十家中國企業列入“黑名單”,全國為之一震。再次看到我國技術經濟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還有很多軟肋受制于人,往往反面教育比正面教育更使人清醒,其中裝備制造業中的“短板”也暴露無遺,突出的體現為核心技術的載體,“三基(核心)”即基礎(核心)零部件,基礎(核心)工藝,基礎(核心)材料。一、有什么證明呢?近日,日本與韓國之間貿易爭端加劇,凸顯日本在半導體材料的科技優勢,日本僅用三種生產半導體材料:高純度氟化氫、光刻膠、氟聚酰亞胺進行出口管制,使韓國半導體公司幾乎停產。據不久之前《日本經濟新聞》報道,華為手機1631種零部件中,來自日本的零部件多達869種,2018年,華為從日本進口零部件價值460億人民幣,占中日貿易額的5%。又如日本工業品出口中,耐用消費品比例不到20%,而主要出口高技術、高附加值的機械設備、零組件、原材料及中間產品成為“世界供應基地”,連美國很多(包括軍用)高端零組件、高端材料也要從日本進口。不能只看到美日貿易斗爭的“廣場協議”,使日本經濟發展停滯20年,而在這20年中,日本制造業不斷“轉型升級”、“修煉內功”、向高技術、高端產品及高端零組件蛻變。盡管機電產品在新技術革命中迭代新產品出現的時間越來越短,但其內部的零部件、組件,如高精度軸承、高端高壓液壓件,電子元器件等是不變或變化很慢的。筆者去年參觀學習中鐵工業某鄭州工廠,生產世界上最大的直徑超過16米的TBM(全端面巖石掘進機,重達一、兩千噸),我爬上巨大的產品體內觀察,如西門子變頻伺服馬達驅動系統、奧地利雙水內冷發電系統(我國上世紀50年代已生產出來,現已停產)、德國力士樂高壓液壓系統、德國的離心機系統及瑞典SKF或德國FAG的高精度軸承等,其進口件約占成本60%左右。筆者還考察了南京某機床廠研制的五坐標聯動的珩齒機床,水平較高,但其數控系統、功能組件(如滾珠絲杠、滾動導軌)、珩輪、液壓氣動元器件、軸承等都是進口的,其成本約占到6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