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機構級別:普通會員
- 信用等級:
資料認證
未通過身份證認證
未通過營業(yè)執(zhí)照認證
- 瀏覽人次:
次
- 加盟時間:2021年02月07日
擴大內需需要更大規(guī)模的財政政策支持
擴大內需需要更大規(guī)模的財政政策支持
當前,第二波新冠肺炎疫情是否會對經濟造成再一次的全面沖擊,是我國面臨的最大的不確定性。6月29日,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在網(wǎng)易研究局撰文指出,疫情導致產業(yè)鏈加速離開中國,甚至全球化中止等因素可能會使外循環(huán)變得越來越不確定,我國長時間面臨外需不足的局面,在這種情況下內需就變得很重要。
“我國仍然需要積極的財政政策,而且財政**應該更多的落到能夠創(chuàng)造就業(yè),落到能夠給老百姓提供更好的生活水平,落到能夠提升消費者信心和消費意愿的領域。”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副院長朱寧認為。
我國面臨著控制疫情復發(fā)與恢復經濟雙重挑戰(zhàn)
劉俏認為,新冠肺炎疫情本身是一個公共衛(wèi)生事件,為了防范疫情,世界各國采取的社交隔離政策對以服務業(yè)為主的經濟體沖擊肯定最大。對我國而言,第一波疫情對經濟造成的沖擊已經很大,面對第二次疫情如果再用同樣大封鎖、大隔離的方法,經濟韌性再大也很難承受帶來的后果。“目前,我國經濟恢復路徑其實非常清楚,短期性政策已經明確,實施上的問題在于政策工具創(chuàng)新不足,沒有精準滴灌直達實體經濟和受疫情沖擊比較嚴重的部門。從中長期來看,對未來可能出現(xiàn)的結構性問題,需要堅決果斷地將結構性改革舉措推出來,同時希望疫情不再復發(fā)。”劉俏表示。
劉俏介紹,目前,我國經濟并沒有出現(xiàn)期冀的V型反彈,并且存在很多問題,例如民營企業(yè)投資增長仍然是負數(shù)、進出口面臨擠壓等。雖然服務業(yè)增長有些起色,但離消費反彈差距還很遠,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都面臨著控制疫情復發(fā)與恢復經濟的雙重挑戰(zhàn)。
朱寧認為,對于復工復產與疫情防控的平衡問題,第一,如果疫情不能夠控制的話,復工復產很難真正有效開展,除非開發(fā)出疫苗、群體性免疫能夠實現(xiàn),否則一定會出現(xiàn)復工復產不停被打斷的情況。第二,疫情對于不同地區(qū)和對不同行業(yè)的沖擊非常不一樣,所以應對措施也應該因地區(qū)、因行業(yè)、因人群而調整、定制化。第三,考慮到疫情在國內發(fā)展階段性和全球階段性之間的時間差異,我國要針對受到疫情影響的不同地區(qū)、行業(yè)和人群,提出盡可能精準的定制化的應對措施。
在政策設計上把經濟復蘇困難性考慮得充分一些
朱寧指出,政策的定向性甚至比方向性更加重要。鑒于我國經濟已經進入了中高收入水平,今后高質量增長、可持續(xù)增長和有韌性增長是比增長速度更重要的一個目標,因此沒有必要通過所謂“新基建”來**經濟增長。“現(xiàn)在的**政策更多應該從保就業(yè)、保民生、紓困減負的角度出發(fā)。”朱寧強調。
事實上,我國形成以內循環(huán)為主的經濟運行的新態(tài)勢,目的是保住就業(yè),保住市場主體,全面增加有效需求。“應該認識到,企業(yè)目前面臨的困難很大程度上與市場有效需求不足有關。政策制定者很早就認識到到受沖擊最大的是中小微企業(yè),是消費,是就業(yè)。”劉俏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