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檔案
- 機構級別:普通會員
- 信用等級:
咨詢熱線:0537-2718308
資料認證
未通過身份證認證
未通過營業執照認證
- 瀏覽人次:
次
- 加盟時間:2022年06月02日
商家資訊
專家聚首北京熱議智能制造
發布者:sdtfsy 發布時間:2022-06-15 來源:sdtfsy
1月6日,“中國智能制造百人會年會暨智能制造示范培育30強論壇”在京召開。本次大會由工業和信息化部華信研究院指導,中國機電一體化技術應用協會、中國通訊工業協會、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等支持,由中國智能制造百人會和《中國信息化》雜志共同主。業界專家學者約300人出席了會議。
百人會理事長、電子工業出版社總編輯劉九如在致辭中指出,中國智能制造百人會是一家旨在促進行業信息交流,推動企業創新合作,專注智能制造熱點問題研究,支撐中國制造2025綱要實施的產業聯盟組織。目前已經聯絡了中國智能制造領域的院士、專家和企業家,開啟相關調研和研討活動,為政府和企業提供信息研究支撐。他同時也分享了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部委在智能制造領域的最新政策信息。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伯虎在做《智慧云制造中大數據技術研究、應用探索與實踐》主題報告時指出,我國制造業正面臨全球新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挑戰: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快速發展并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正引發制造業發展理念、制造模式、制造手段、技術體系、和價值鏈重大變革;中國制造業大而不強,正面臨從價值鏈的低端向中高端,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的關鍵歷史時期;國際制造業發展態勢和競爭格局面臨重大調整;我國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對制造業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這一背景下,基于我國制造業信息化的相關技術,李伯虎院士帶領團隊在2009年提出了云制造的理念,在2012年提出了智慧云的實踐。所謂的智慧云制造,是一種基于泛在網絡,以人為中心,互聯化、服務化、個性化、社會化的一種智慧制造新模式和新手段。
中國工程院制造業研究室教授董景辰在解讀智能制造“十三五”發展規劃及2017年工作重 點 時 指 出 , 工 信部 發 布 的 《智 能 制 造發展規劃(2016-2020年)》,標志著智能制造正式上升至國家戰略層面,對推動我國制造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造制 造 業 競 爭 新 優勢、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董景辰教授認為,2017年的工作重點需要緊抓《規劃》中提出的十大任務,促進傳統制造業在重點領域基本實現數字化制造,為產業的轉型升級奠定基礎。
工信部電子標準化研究院物聯網研究中心主任胡靜宜在作《國家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專題演講時提到:標準的建立是智能制造戰略推進的基礎,作為《中國制造2025》行動綱要的主攻方向,智能制造是落實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打造制造強國的戰略舉措。而國家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將充分發揮標準在推進智能制造發展中的基礎性和引導性作用,指導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內智能制造工作的推進。工信部信通院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研究所主任劉默從信息通信技術從業者的視角詳細闡述了在智能制造背景下信息通信技術怎樣融入到制造體系,給制造體系帶來智能化提升。
百人會專家委主任、清華大學范玉順教授分享了“復雜服務網絡特性分析”的主題報告。他指出,未來的世界是非常復雜的服務網絡,并會形成以服務為核心的價值網絡——服務互聯網。未來的企業都會成為服務型企業,通過服務共生關系形成服務組合主題演化路徑圖,建立關聯模型,從大數據的角度對服務做關聯分析,選擇推送關聯服務,對提高企業的運作效率和性能會有很大的作用。
在“智能制造”專題報告環節,中航工業成飛生產管理部部長隋少春介紹了成飛在智能制造方面的最新進展,“我們開始是對工藝技術進行研究,形成可實施的具有重要意義的數據庫。在工藝數據庫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開發了智能工藝系統,獲得2016年技術發明二等獎。未來的智能制造是基礎,它可以細化到更細的顆粒度和每一個零件。我們會繼續關注智能裝備、工業無人機的使用,從而來輔助人工生產。”
艾普工華市場總監楊凱表示,企業要實現智能化的轉型,先要達到數字化轉型,才能為智能化打下基礎。在智能化或在數字化的前提情況下,企業的運營模式需要發生轉化:原來是以產品為中心,現在要以客戶為中心;企業要實現精細化的管控,從原來的粗放式轉為精細化,成本和資源以及人才需要實現精細化的管控。決策的過程要科學化,要有數據做驅動決策。對目前的制造企業而言,這些既是新的機遇,也是新的挑戰。
面對“智能制造共性技術與應用”這樣的主題,業內專家從智能制造實踐三部曲(工藝、設備、管理)、智能工廠的實施維度和CPS標準化等方面展開了研討。在“互聯網+”專題論壇上,浪潮集團供應鏈與制造業產品部總經理焦學瑞、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司良信教授分別作了《浪潮智造+,加速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和《虛擬現實可視計算技術在“中國制造2025“領域的產業化應用》的主題報告。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張云泉等專家就“制造業+互聯網融合發展面面觀”進行了交流。
百人會理事長、電子工業出版社總編輯劉九如在致辭中指出,中國智能制造百人會是一家旨在促進行業信息交流,推動企業創新合作,專注智能制造熱點問題研究,支撐中國制造2025綱要實施的產業聯盟組織。目前已經聯絡了中國智能制造領域的院士、專家和企業家,開啟相關調研和研討活動,為政府和企業提供信息研究支撐。他同時也分享了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部委在智能制造領域的最新政策信息。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伯虎在做《智慧云制造中大數據技術研究、應用探索與實踐》主題報告時指出,我國制造業正面臨全球新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挑戰: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快速發展并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正引發制造業發展理念、制造模式、制造手段、技術體系、和價值鏈重大變革;中國制造業大而不強,正面臨從價值鏈的低端向中高端,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的關鍵歷史時期;國際制造業發展態勢和競爭格局面臨重大調整;我國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對制造業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這一背景下,基于我國制造業信息化的相關技術,李伯虎院士帶領團隊在2009年提出了云制造的理念,在2012年提出了智慧云的實踐。所謂的智慧云制造,是一種基于泛在網絡,以人為中心,互聯化、服務化、個性化、社會化的一種智慧制造新模式和新手段。
中國工程院制造業研究室教授董景辰在解讀智能制造“十三五”發展規劃及2017年工作重 點 時 指 出 , 工 信部 發 布 的 《智 能 制 造發展規劃(2016-2020年)》,標志著智能制造正式上升至國家戰略層面,對推動我國制造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造制 造 業 競 爭 新 優勢、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董景辰教授認為,2017年的工作重點需要緊抓《規劃》中提出的十大任務,促進傳統制造業在重點領域基本實現數字化制造,為產業的轉型升級奠定基礎。
工信部電子標準化研究院物聯網研究中心主任胡靜宜在作《國家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專題演講時提到:標準的建立是智能制造戰略推進的基礎,作為《中國制造2025》行動綱要的主攻方向,智能制造是落實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打造制造強國的戰略舉措。而國家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將充分發揮標準在推進智能制造發展中的基礎性和引導性作用,指導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內智能制造工作的推進。工信部信通院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研究所主任劉默從信息通信技術從業者的視角詳細闡述了在智能制造背景下信息通信技術怎樣融入到制造體系,給制造體系帶來智能化提升。
百人會專家委主任、清華大學范玉順教授分享了“復雜服務網絡特性分析”的主題報告。他指出,未來的世界是非常復雜的服務網絡,并會形成以服務為核心的價值網絡——服務互聯網。未來的企業都會成為服務型企業,通過服務共生關系形成服務組合主題演化路徑圖,建立關聯模型,從大數據的角度對服務做關聯分析,選擇推送關聯服務,對提高企業的運作效率和性能會有很大的作用。
在“智能制造”專題報告環節,中航工業成飛生產管理部部長隋少春介紹了成飛在智能制造方面的最新進展,“我們開始是對工藝技術進行研究,形成可實施的具有重要意義的數據庫。在工藝數據庫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開發了智能工藝系統,獲得2016年技術發明二等獎。未來的智能制造是基礎,它可以細化到更細的顆粒度和每一個零件。我們會繼續關注智能裝備、工業無人機的使用,從而來輔助人工生產。”
艾普工華市場總監楊凱表示,企業要實現智能化的轉型,先要達到數字化轉型,才能為智能化打下基礎。在智能化或在數字化的前提情況下,企業的運營模式需要發生轉化:原來是以產品為中心,現在要以客戶為中心;企業要實現精細化的管控,從原來的粗放式轉為精細化,成本和資源以及人才需要實現精細化的管控。決策的過程要科學化,要有數據做驅動決策。對目前的制造企業而言,這些既是新的機遇,也是新的挑戰。
面對“智能制造共性技術與應用”這樣的主題,業內專家從智能制造實踐三部曲(工藝、設備、管理)、智能工廠的實施維度和CPS標準化等方面展開了研討。在“互聯網+”專題論壇上,浪潮集團供應鏈與制造業產品部總經理焦學瑞、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司良信教授分別作了《浪潮智造+,加速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和《虛擬現實可視計算技術在“中國制造2025“領域的產業化應用》的主題報告。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張云泉等專家就“制造業+互聯網融合發展面面觀”進行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