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機構級別:普通會員
- 信用等級:
咨詢熱線:0537-2718308
資料認證
未通過身份證認證
未通過營業執照認證
- 瀏覽人次:
次
- 加盟時間:2022年06月02日
專家建言裝備制造業:轉型發展瞄準“智高輕”
中國高端裝備制造業協會合作聯盟成員單位齊聚“重裝之都”德陽,11個城市的重裝精英共論智能制造發展路徑。
向數字化、智能化轉變
“裝備制造業未來發展的方向在哪里?”中國高端裝備制造業協會合作聯盟專家指導委員會主任、《中國制造2025》規劃起草專家組成員之一的屈賢明,一站上講臺,就拋出了令與會嘉賓感興趣的話題。
從中端到高端,從生產型到服務型,從以國內為主到走國際化路線,從單機生產到成套裝備,從保持已有優勢到培育新興產業,“除了這五個轉變,我認為裝備制造還有兩個方向的發展趨勢。”屈賢明說,一是從機械化、自動化向數字化、智能化的轉變;二是對質量的嚴格把關和精益求精。“現在都說‘智能制造’,但其實離我們還很遠。”屈賢明說,德國提出工業4.0,他曾到德國西門子參觀訪問,對方告訴他要實現真正的智能化還需要10年至15年,“目前只能叫‘數字化’,智能化肯定是長遠的目標。”
高端裝備是核心,是重中之重
屈賢明認為,在《中國制造2025》規劃中,高端裝備是核心,是重中之重,“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新能源汽車以及電力、農機裝備等高端裝備,都是國民經濟和國防安全的脊梁。”
明確了發展方向,裝備制造如何轉型升級?屈賢明認為,首先要找出短板,分析中國裝備與國外同類先進設備的差距及短板,以便對癥下藥。其次,要加大創新投入,加大試驗能力建設的投入,加速創新模式的轉變。最后,在夯實“工業強基工程”的同時,發展智能制造,推進產品設計、制造過程以及跟蹤服務智能化,達到降低成本、降低消耗、提高質量、提升效率、提高柔性的目標。
“這個過程中,還要解決可靠性差和精度保持性差的頑癥,要提升質量。”屈賢明舉例說,瑞典SKF公司非常重視軸承和滾珠絲杠的出廠前試驗,投入大量先進的試驗裝備,實驗室的面積和加工車間的面積比例幾乎是1:1,“而我國軸承廠在這方面的比例是0.05:1。”
要“重”的美譽也要往“輕”轉型
大連市機械行業協會會長劉江軍透露,他們與德陽高端裝備制造業行業協會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德陽有發電裝備,我們有輸配電裝備,不僅是產業、技術,包括投資、市場都有很大的合作空間。”對此,屈賢明也指出,德陽應該扛起能源裝備尤其是發電裝備的大旗,要保持重型裝備的美譽,也要往輕型化轉型。“這是產業結構轉型決定的,但凡和‘重’字沾邊,現在日子似乎都不好過。”
中國高端裝備制造業協會合作聯盟專家指導委員會副秘書長、工信部華信研究院智能制造研究所所長徐靜也認為,輕型化發展不啻為一條道路,“投入研發精力發展工業后服務,或者像東汽堅持‘一帶一路’走出去思路打開國外市場。”
屈賢明建議德陽利用職業教育加大對高端技能人才的培育,借力龍頭裝備制造企業,爭取成為智能制造的試點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