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檔案
- 機構級別:普通會員
- 信用等級:
資料認證
未通過身份證認證
未通過營業執照認證
- 瀏覽人次:
次
- 加盟時間:2019年04月18日
優惠促銷
解析徐悲鴻的奔馬圖
發布者:羅總 發布時間:2019-04-24 來源:廣東萬商國際藝術品展覽有限公司
徐悲鴻(1895-1953年),漢族,原名徐壽康,江蘇 宜興市 屺亭鎮人。中國 現代畫家 、 美術 教育家 。曾留學法國學西畫,歸國后長期從事美術教育,先后任教于 國立中央大學 藝術系 、 北平大學 藝術學院和北平藝專。1949年后任 中央美術學院 院長。擅長 人物 、 走獸 、 花鳥 ,主張現實主義,于傳統尤推崇 任伯年 ,強調國畫改革融入西畫技法,作畫主張光線、造型,講求對象的解剖結構、骨骼的準確把握,并強調作品的思想內涵,對當時中國 畫壇 影響甚大,與 張書旗 、 柳子谷 三人被稱為畫壇的“ 金陵三杰 ”。所作 國畫 彩墨渾成,尤以奔馬享名于世。
徐悲鴻早期畫的馬頗有一種文人的淡然詩意,顯出"躑躅回顧,蕭然寡儔"之態。至抗戰爆發后,徐悲鴻認識到藝術家不應局限于藝術的自我陶醉中,而應該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將藝術創作投入到火熱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的馬成為正在覺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這幅來自于梨園名家關外唐的《奔馬圖》是徐悲鴻于1943年畫的一張奔馬圖,縱90cm,橫58cm,紙本水墨,現藏于梨園名家關外唐-唐韻笙后人之手。時值抗戰時期,徐悲鴻畫《奔馬圖》以抒發自己的憂國之情。在徐悲鴻的一生中,有多幅以馬為題材的名畫。
(南麒北馬關外唐是京劇老生其中三種表演流派的名稱,也是社會對三位京劇大師的藝術造詣的贊譽。代表人物分別為周信芳、馬連良、唐韻笙。)
馬是徐悲鴻繪畫的標志性題材,他筆下的馬千姿百態,充滿著激情和活力。并且他的奔馬往往因時因事有感而作,激情寓于筆墨間,具有動人心魄的力量。
在此幅畫中,徐悲鴻運用飽含奔放的墨色勾勒頭、頸、胸、腿等大轉折部位,并以干筆掃出鬃尾,使濃淡干濕的變化渾然天成。馬腿的直線細勁有力,有如鋼刀,力透紙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線很有彈性,富于動感。整體上看,畫面前大后小,透視感較強,前伸的雙腿和馬頭有很強的沖擊力,似乎要沖破畫面。
畫中的馬肌肉強健,腹部圓實,頭略向右傾,鼻孔略大。這匹馬正騰空而起,昂首奮蹄,鬃毛飛揚,精神抖擻,意氣風發,讓人熱血沸騰。作者只寥寥幾筆,就使這匹馬有形有體,剛勁有力。作者用濃墨來體現鬃毛的厚密,用淡墨枯筆掃出其飛揚之勢。
該畫中,采用了西方繪畫中體與面、明與暗分塊造型的方法,同時吸收傳統沒骨法,結合線描技法,縱情揮灑,獨具一格。馬的頭頂、胸部、馬蹄、臀部留白,有強烈的光影效果。腹部陰影處,用墨比較淡,顯示出了柔軟而富有彈性的質感。這幅《奔馬圖》能讓人感受到馬呼出的熱氣、滾燙的體溫,甚至淋漓的汗水。它強健的生命力正是抵抗侵略的中國人民的民族精神的象征。